习惯性流产发生率高达5% 专家称50%源于凝血障碍
什么是于凝习惯性流产
相关专家表示说,对习惯性流产的习惯性流血障解释,我们更倾向于美国的产发称源定义,即连续两次20周以前的生率胎儿流失就要进行习惯性流产的检查了。
现如今,高达习惯性流产的于凝发生比率很高,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。这些可能和现代不良的生活方式,比如熬夜、工作压力大、缺少运动以及吸烟喝酒等有关,而以上的因素都会对精子、卵子和子宫内膜造成伤害,从而引起习惯性流产。据统计,现在由于精子质量下降导致的习惯性流产已经越来越常见,更糟的是,这种情况非常难治疗。
专家解析:凝血障碍才是导致习惯性流产的主因
从临床病症分析,造成习惯性流产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三大类:其一,解剖性原因。比如子宫形态发生了改变,如单角子宫、子宫中隔、双子宫。但这种情况发生并不多,占到7%左右。
其二,免疫性原因。即抗精抗体、内膜抗体等占10%左右。
其三,凝血障碍。这是临床上见到最多的病因,几乎占到50%的比例。专家说,这是目前被大多数医院忽视的病因,甚至很多生殖中心并没有开展这方面的检查。
那么,到底什么是凝血障碍呢?专家解释说,在习惯性流产患者中的表现是血小板聚集、粘附能力特别强以及凝血功能亢进。由于胚胎和母体有营养交换,营养物质、氧气等会通过小血管渗入胎儿体内,一旦母体处于高凝状态,这些小血管内血流缓慢甚至阻塞,从而导致胚胎绒毛和胎儿缺氧缺血而死。
令人吃惊的是,年轻人的凝血障碍除了不断流产外并不会有其他的表现,而且凝血功能检查也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。专家表示说,做这个检查应在病人黄体期,即估算胚胎着床的时期进行抽血,因为凝血功能障碍与女性性激素周期性波动有紧密的关联,此时女性的雌孕激素都相对达到高峰,如果病人不在这个时间段做检查,则很难找出原因。
免疫治疗已被一些国家和地区终止
既然免疫性原因并不是习惯性流产的主因,那为什么有一部分患者通过免疫治疗的确也成功怀孕,并且顺利生育了宝宝呢?对此,专家分析说,这是因为免疫治疗的生物制剂中含有肝素成分,肝素可以直接调整凝血功能,注射四次免疫药物相当于进行1个月的抗凝治疗,因此凝血功能异常的习惯性流产病人,歪打正着,通过免疫治疗也被治愈,但这并不是免疫治疗的功劳,而是肝素起了作用!
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发现,免疫治疗效果有限,并不能改善大多数患者的病情,而且还延长了病人等待的时间、增加了治疗费用。专家说,免疫治疗通常需要数月甚至半年的时间,一些“准生育高龄”( 35岁)的女性在经过多次免疫治疗后已经接近40岁,那时怀孕更加不容易。
而凝血障碍导致的习惯性流产病人,服用抗凝药物(如阿司匹林)以一个月为复查周期,一般三个月就可恢复,这大大缩短了病人的等待周期、减轻了治疗负担。同时,抗凝治疗的成功率接近九成,保胎率达到了92%以上。
据悉,在2001年美国已终止免疫治疗,目前英国、澳大利亚、香港也已终止免疫治疗,日本也即将禁止。